
追尋先烈足跡 堅定理想信念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的歷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為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牢記初心使命,堅定黨員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5月13日,中心第一支部和第五支部聯合開展“追憶光輝歷程,傳承紅色基因”主題黨日活動,支部所屬黨員來到了藍田縣葛牌古鎮紅色基地參觀學習,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紅色革命歷史。
葛牌鎮位于秦嶺北麓,位于藍田縣城東南48公里。一條南北向的葛牌街貫穿古鎮,街兩側古建筑密集,東側溪水潺潺流過。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鄂豫陜蘇維埃政府葛牌鎮紀念館就坐落在這條古鎮中間,給這片紅色土地增添了不少令人追尋的故事,這里已經成為共產黨保持先進性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大批人士參觀接受教育。
紀念館坐西朝東,占地面積800平方米,門口掛著“黨史教育基地”“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陜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牌子,共有三個展廳,館內的資料陳列,按照歷史時間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紅二十五軍奉命長征,第二部分是反圍剿勝利、葛牌地區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三部分是西征陜甘寧迎接紅軍主力北上抗日。展出資料照片400余幅,再現了紅軍當年槍林彈雨的艱苦歲月,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分別介紹了中華蘇維埃的基本情況,紅二十五軍的長征過程和藍田縣革命斗爭的歷史。這里還收藏有珍貴的34件近現代文物,包括輕機槍、步槍、老式電話機、銅火盆、大刀、松油燈、手雷、紅軍鞋等。
我認真聆聽著每一段革命歷史,仔細閱覽每一張照片,細心品讀每一個革命故事。陳展的資料、照片、革命歷史文物,記載著當年不平凡歷程,再現了紅軍當年的艱苦歲月。我的思緒被隨之帶回到那艱苦的年代,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進入陜西,人數只有3000人,武器裝備極差,戰士年齡較小,在徐寶珊、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人的率領下,在葛牌鎮全部殲滅敵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在關中建立起第一個紅色政權,是關中地區最早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為幫助紅軍擴建保存紅軍實力,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做出了重大貢獻。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陜省委在葛牌鎮召開擴大會議,總結了創建鄂豫陜蘇區以來的工作,選舉徐寶珊、吳煥先、戴季英、程子華、徐海東為省委委員。當時進行了文公嶺和袁家溝口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圍剿,組織貧苦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同時,頒布了《關于商業政策問題》的布告,將橫行鄉里和壟斷市場的惡霸予以處決。不久之后,紅二十五軍離開葛牌鎮,它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半年時間,卻發展壯大了鄂豫陜邊的革命力量,對幫助紅軍擴建、保存實力、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配合了川陜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通過瞻仰歷史文物、聆聽現場講解,使我了解了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陜的戰斗故事,學習了紅軍將士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體會了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深深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革命的最終勝利。我們要不斷學習中國共產黨在艱苦斗爭歲月中的革命歷史,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和卓越功勛,發揚老一輩革命者長征精神,更加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提升黨性修養,勇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增強獻身地質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葛牌鎮位于秦嶺北麓,位于藍田縣城東南48公里。一條南北向的葛牌街貫穿古鎮,街兩側古建筑密集,東側溪水潺潺流過。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鄂豫陜蘇維埃政府葛牌鎮紀念館就坐落在這條古鎮中間,給這片紅色土地增添了不少令人追尋的故事,這里已經成為共產黨保持先進性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大批人士參觀接受教育。
紀念館坐西朝東,占地面積800平方米,門口掛著“黨史教育基地”“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陜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牌子,共有三個展廳,館內的資料陳列,按照歷史時間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紅二十五軍奉命長征,第二部分是反圍剿勝利、葛牌地區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三部分是西征陜甘寧迎接紅軍主力北上抗日。展出資料照片400余幅,再現了紅軍當年槍林彈雨的艱苦歲月,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分別介紹了中華蘇維埃的基本情況,紅二十五軍的長征過程和藍田縣革命斗爭的歷史。這里還收藏有珍貴的34件近現代文物,包括輕機槍、步槍、老式電話機、銅火盆、大刀、松油燈、手雷、紅軍鞋等。
我認真聆聽著每一段革命歷史,仔細閱覽每一張照片,細心品讀每一個革命故事。陳展的資料、照片、革命歷史文物,記載著當年不平凡歷程,再現了紅軍當年的艱苦歲月。我的思緒被隨之帶回到那艱苦的年代,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進入陜西,人數只有3000人,武器裝備極差,戰士年齡較小,在徐寶珊、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人的率領下,在葛牌鎮全部殲滅敵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在關中建立起第一個紅色政權,是關中地區最早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為幫助紅軍擴建保存紅軍實力,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做出了重大貢獻。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陜省委在葛牌鎮召開擴大會議,總結了創建鄂豫陜蘇區以來的工作,選舉徐寶珊、吳煥先、戴季英、程子華、徐海東為省委委員。當時進行了文公嶺和袁家溝口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圍剿,組織貧苦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同時,頒布了《關于商業政策問題》的布告,將橫行鄉里和壟斷市場的惡霸予以處決。不久之后,紅二十五軍離開葛牌鎮,它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半年時間,卻發展壯大了鄂豫陜邊的革命力量,對幫助紅軍擴建、保存實力、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配合了川陜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通過瞻仰歷史文物、聆聽現場講解,使我了解了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陜的戰斗故事,學習了紅軍將士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體會了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深深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革命的最終勝利。我們要不斷學習中國共產黨在艱苦斗爭歲月中的革命歷史,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和卓越功勛,發揚老一輩革命者長征精神,更加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提升黨性修養,勇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增強獻身地質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上一篇: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下一篇:
歲歲大地谷滿,南北稻花香溢